鼠类是啮齿类动物,是哺乳纲中数量最多的类群,啮齿类动物门齿无根而终生生长,无犬齿,门齿与颊齿直接由很大的齿隙,这是他们同其他哺乳动物相区别的最主要特征。我国的啮齿类动物有170多种,但与人类特别是城镇中最密切,危害最严重啮齿类动物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通称“家栖鼠”,另外常见的还有黑线姬鼠、黄毛鼠等。

图3-1
由于鼠类门齿终生生长,为了自身生存,需要不断噬咬物品来减少门齿长度,因此鼠害就成为了一个很严重的世界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和工农业生产两个方面:
1、鼠能传播35种以上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2、破坏工农业生产,咬断电缆,钻入变压器等造成短路停电,停工停产。咬断通讯电缆,造成通讯中断,机场瘫痪等。在农业方面,老鼠吃掉谷物种子,糟蹋粮食,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
一、褐家鼠

图3-2褐家鼠
1、形态特征
褐家鼠属哺乳纲啮齿目鼠科,也称大家鼠、沟鼠、粪鼠、褐鼠等。别名大家鼠、沟鼠、挪威鼠。体型粗大,体长120-250 mm,体重约60-400克,口鼻钝圆,被毛棕褐色至灰褐色,腹毛灰白色,尾毛短而稀疏,尾上面黑褐下面灰白。耳短而圆,向前覆盖不到眼部。尾的长度短于体长,后足粗大,前后足背面白色。
2、分布
褐家鼠为世界性种类,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为室内、野外两栖的种类,它们常与人类伴生,多数栖息在居民点及周围地区。适应能力极强,栖息地十分广泛,树林、草原、农田、荒地、路旁、河流两岸、水渠边缘以及居民区各种房屋内均能栖息,在冷库也能栖息。
3、生态习性
褐家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不论城市、乡村,不论春夏秋冬均能繁衍。在农田、村庄、住宅及其他各种建筑物内、城市(尤其是在城市阴沟、垃圾堆、下水道等)均可栖息。活动能力强,善攀爬、弹跳、游泳及潜水。可在水平或垂直的电线、绳索、暖气管、电缆线上行走,也可在表面粗糙的砖墙上笔直上爬。能在直径3~7cm的垂直管内外上下爬行。成年褐家鼠可跳高度达60cm以上,向外向下跳跃距离达2m以上,若紧急逃避,可从15m高处跳下不致跌伤。在平静的水面可游800~1000m,能在水面浮游50~72h,水中1次可憋气30s,会潜水捕鱼。可轻易潜越厕所反水弯。
褐家鼠食性极广,与其栖居环境有关,以其食物条件不同各有所好。褐家鼠对各类谷物、肉类、水果、垃圾、粪便等均可进食,但是它更加喜好动物性食物,如肉类、蛋类等。
褐家鼠昼夜均有活动,但以夜间活动为主。在不同季节,褐家鼠一天内的活动高峰很相近,即15-21时和黎明前后。褐家鼠行动敏捷,嗅觉与触觉都很灵敏,但视力差,色盲。记忆力强,警惕性高,多沿墙根、壁角行走,行动小心谨慎,对环境改变十分敏感,遇见异物即起疑心(新物反应和惊疑性:①家鼠在长期与人类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长期适应人类各种灭鼠措施和工具,对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器具或物品都非常谨慎,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一般不会去接触这些器具或物品,家鼠的这种习性我们称之为新物反应。在褐家鼠和黄胸鼠中,这种情况尤其明显。②惊疑性:鼠类会对过去不良经历在以后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产生回避,如恶味、痛苦症状、受伤等。回避这种不良经历的物体及场所,可达数月之久,甚至遗传。),遇到千扰立即隐蔽。
褐家鼠的繁殖能力很强,在食物丰富、栖息条件适宜的地方全年都可以繁殖。褐家鼠性成熟约3个月,孕期约3周,一年繁殖3-5窝,平均每窝产仔8只,每年的4-5月和9-10月为两个繁殖高峰。
4.危害
褐家鼠是我国的主要鼠害之一,对人类危害十分严重。在野外,可损害农田内各种作物,盗食水产,破坏堤防导致水灾;在室内,窃取、污损各种食物,损毁家具、衣物等各种器具,咬断电线引起设备故障,破坏生产并造成重大损失等。另外,褐家鼠还可传播病疫,它是多种鼠传染疾病的主要宿主,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其有关的疾病有10余种之多,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a传立克次体病等。由于褐家鼠家野两栖并互相迁移,很容易把各类病原体带入居民区,把疫病传染给人,因此对该鼠的防制也更需要高度的联合与组织。
二、黄胸鼠

图3-3黄胸鼠
1、形态特征
黄胸鼠属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家鼠属,又称黄腹鼠、长尾鼠。体型中等,体长约130-190mm,体重约60-180克,比褐家鼠略显纤细、苗条,背毛黄褐色,腹毛棕黄色,尾毛上下部色相同,喉和胸部中级呈棕黄色,有时稍带褐色,比体腹其他部分略深,这是黄胸鼠的主要特征。吻部略尖,耳大且薄,向前折可遮盖眼部,尾长大于体长。后足细长,前足背面毛色灰暗,后足背面白色。
2、分布
在我国,黄胸鼠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和西藏东南部,在西部山区,该鼠分布区北界在秦岭一篙山一带。黄胸鼠也属于家、野两栖的种类,但主要栖息在室内,该鼠善攀登,多在屋顶、梁端、柱顶、天花板等处活动,可与褐家鼠在同一生境中栖息,褐家鼠在下层,黄胸鼠在上层,但同小家鼠都有明显的相互排斥现象。该鼠适应性强,在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上也可栖息。
3、生态习性
黄胸鼠食性杂,人类的各种食品都吃,但偏于植物性食物,偏好含水分较多的食物。黄胸鼠行动敏捷,善于攀登,主要活跃于建筑物的上层,成年黄胸鼠可垂直跳跃60cm,也善于游水。黄胸鼠同褐家鼠一样,也是昼夜活动,以夜间为主,黄昏后和黎明前是其一天当中的两个活动高峰期,遇见新物体有明显的新物反应。
黄胸鼠繁殖力很强,年产仔3-4胎,每胎平均5-7只,春秋季(4-5月和,10月)为繁殖盛期。
黄胸鼠活动范围有限,同褐家鼠一样,一般在其巢穴周围30m,最远可达l00m.
4.危害
黄胸鼠对粮库、食品工厂等危害较重,在室内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不亚于褐家鼠。野外对农业也形成相对危害,可以危害稻田、香蕉、甘蔗等各种农作物。黄胸鼠也是传播病疫的重要媒介之一,它能传染鼠疫、恙虫病、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多种疾病。
三、小家鼠

图3-4小家鼠
1、形态特征
小家鼠属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小鼠属,又称族鼠、小耗子,是鼠科中体型较小的种类,体重7-20g,体长50-100mm,头较小、吻短,耳壳圆形,向前折不能遮目良,尾长等于或短于体长。背毛灰褐色,背腹毛间一般无明显界限,背腹色相同,尾毛短而稀疏。上门齿内侧有一个明显的缺刻。
2、分布
小家鼠适应性强,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几乎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它的足迹。小家鼠也是家野两栖类型鼠类。
3、生态习性
小家鼠食性杂,食谱接近于褐家鼠,但以植物的种子为主,尤其喜欢谷物和油料类种子。该鼠需水量小,食物中含的水分就够其用了,一般情况下不需再专门饮水。
小家鼠属于夜间活动的种类,以夜间活动为主。在仓库或其他很少有人活动的场所,白天也会出来活动。小家鼠平时活动范围不大,栖息地和食物条件愈好,活动范围愈小,一般只有几米,远的可达30m.小家鼠一般生活在建筑基层,攀登育助不如黄胸鼠、褐家鼠。
小家鼠食量约为2-3克,但每次出外摄食量只有0.1克左右,所以每个昼夜平均需外出数十次觅食活动,且有常常变更觅食场所的习性。小家鼠无明显新物反应,有时更喜欢接近新发现的目标,因此用鼠夹及鼠笼容易捕杀。
4.危害
小家鼠危害所有农作物,盗食粮食。主要危害期为作物收获季节。危害时一般不咬断植株,只盗食谷穗,受害株很少倒伏。而在居民区内的危害很大,无孔不入,往往啮咬衣服、食品、家具、书籍,其他家用物品均可遭其破坏和污染。同时大量出入于人类的住所,可传播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斑疹性伤寒等。
|
成鼠重/g |
体长/mm |
耳长 |
尾长 |
背腹毛 |
足毛色 |
鼠粪 |
褐家鼠 |
60~400 |
120~
|
向前覆盖不住眼部 |
尾长短于体长 |
背毛棕褐色,腹毛灰白色 |
前后足背面白色 |
纺锤状,平均1.5cm |
黄胸鼠 |
60~180 |
130~
|
耳大且薄向前遮盖眼部 |
尾长大于体长 |
背毛黄褐色,腹毛棕黄色 |
前足背面灰暗,后足细长背面白色 |
香蕉状,平均1.27cm |
小家鼠 |
7~20 |
50~100 |
耳圆形向前覆盖不住眼部 |
与体长相当或略短于体长 |
背毛灰褐色,背腹毛色相同 |
四足背面暗色或污白 |
米粒状,平均0.64cm |
表3-1常见家栖鼠鉴别特征

图3-5三种家鼠鼠便(从左到右依次为小家鼠、黄胸鼠、褐家鼠)

图3-6三种家栖鼠鉴别图
四、黑线姬鼠

图3-7黑线姬鼠
1、形态特征
黑线姬鼠属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姬鼠属。又称田姬鼠、长尾黑线鼠,是啮齿目鼠科动物中体形较小的种类。体形较细瘦,体长65-120mm,头小,吻尖。耳壳略长,向前折接近眼部,尾细长,略短于体长,尾毛不发达,四肢较长而细。
体毛一般为棕褐色,通常从耳间沿脊背至尾基部有一条长的褐色暗纹,这也是黑线姬鼠区别于其他鼠类的显着特征。
2、分布
黑线姬鼠广泛分布于欧洲大陆。在我国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起,向南一直分布至北纬25.5°线,包括除青、藏、琼和南海诸岛以外的全国大部分地区。
3、生态习性
黑线姬鼠(Striped Field Mouse)的栖息环境十分广泛:湿草甸、杂草丛、各种农田和田间空地,以及菜园、粮堆、草垛下和人房中,甚至深入到亚寒带落叶松林的采伐迹地,但特别喜居于环境湿润、种子食物来源的丰富的地区。黑线姬鼠也属于杂食性动物,一般以粮食和植物为主,吃植物的绿色部分,也吃昆虫等。
黑线姬鼠主要在夜间活动,也偶然白天出现,但不如夜间活动频繁。其活动在24小时内有两个高峰,一在黎明,一在黄昏,而黄昏是活动最频繁的时候。黑线姬鼠繁殖力强,在适宜条件下,全年均可繁殖,如在浙江(杭州、义乌)地区差不多全年都可繁殖,但地区差异较大。通常一年内2-5胎,每胎5-7只。
4.危害
黑线姬鼠对农业危害较大,主要表现为盗食种子和粮食,它是全年活动的动物,每年消耗的粮食很多。同时该鼠也可以传染疾病,他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天然宿主,是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区的主要传染源,也可感染鼠疫。黑线姬鼠冬季进入室内栖息,最容易把疾病传染给人,因此,黑线姬鼠是主要的防治对象。
五、鼠类综合治理
对于鼠害的防制,一般采取综合治理技术,即根据鼠类的危害情况,综合的采用环境整治、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文化方面等技术防制鼠害。

图3-8鼠害综合治理主要手段、方法与作用
1、环境整治:控制、改造、破坏有利于鼠类生存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以影响鼠类数量的增殖。如对室内外卫生进行整治,鼠洞、墙缝、各类穿墙的管线孔洞等及时封堵;重点出入口要注意防鼠设施的完善,门与门框、窗与窗框要合缝,门下沿最好钉30cm高的铁皮,门下沿与地面之间的缝隙要小于0.6cm,通气孔、排水口等应加装小于0.6cm的铁丝网。
另外,加强对各类食品、蔬菜、粮食、垃圾、粪便等的管理,尽量断绝鼠粮或减少食源。

图3-9门的防鼠方法

图3-10水管通道防鼠法
2、物理方法:又称器械灭鼠法或工具灭鼠法。主要是利用诸如鼠夹、鼠笼、电猫、粘鼠胶、超声波等各种各样的工具进行灭鼠和驱鼠。灭鼠工具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在日常所使用的器械中,大多数都是利用力学的平衡原理、或利用杠杆作用制造出来的。
器械灭鼠法具有下列特点:对人、畜安全,尤其是对大的家畜一般不造成危害:结构简单,各地都能就地取材,制造不少种类的捕鼠器: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容易推广;耐久,费用较省,若使用得当时,效果确实;在野外使用时,工效较低,这和大多数捕鼠工具要在布放后进行检查或回收有关。
常用的捕鼠器械有鼠夹、鼠笼、粘鼠纸(板)、电子捕鼠器(电猫)等。在民间也应用其它种类繁多的捕鼠方法,如扣鼠法、压鼠法、挖洞法等。
3、生物灭鼠法:利用天敌动物捕鼠,或使用对人、畜无害、而对鼠有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使鼠群造成疾病流行而大批死亡。生物防治是鼠害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因而受到重视,而且利用自然界天敌动物捕鼠,不会因灭鼠而造成经济负担。
鼠类天敌动物很多,主要是指以鼠为主要食物的一些肉食性动物,如貉、狐、黄鼬、黄腹鼬、青鼬,鼬灌、小灵猫、大灵猫、豹猫等兽类、各种猛禽以及蛇类等。
4、文化方面:指通过文化宣传,提高人们的防虫意识,进而让人们自发地开始消除害虫的方式。虽然是间接性的起到除虫作用,但其传播是迅速的。优点是加强了自主防虫害意识,能够更好地配合除虫的工作。宣传方式多种多样,随时随地,能够传播和提升专业形象。常用的操作方式是客户培训,一般由社区、物业公司宣传,商业客户一般有专门的部门负责。
5、化学方法:又称药物灭鼠法,指利用灭鼠药剂防治鼠类。
常用灭鼠剂按照灭鼠作用机制分类,可以分为急性灭鼠剂和慢性灭鼠剂。
①急性(速效)灭鼠剂:是指毒杀作用迅速,潜伏期短,一般1-2天,甚至几小时内,即可引起中毒死亡的药剂。急性灭鼠剂对鼠类毒杀作用快,大面积使用时,只需一次投药,鼠类取食一次后即可死亡,毒饵用量少。但是由于鼠类中毒速度快,容易出现拒食现象。另外,急性灭鼠剂多数对人、畜毒性很大,使用不安全,有些已被国家明令禁用,如甘氟、氟乙酸胺、氟乙酸钠等。目前,可用的急性灭鼠剂种类甚少,使用也受限制,只有在疫源区或重灾后才使用进行快速灭鼠。
为了提高此类灭鼠剂的使用效果,在使用时,要提前投饵,消除鼠类新物反应,然后再投放毒饵。
②慢性(缓效)灭鼠剂:目前使用的慢性灭鼠剂主要指抗凝血灭鼠剂。抗凝血灭鼠剂毒性作用缓慢,潜伏期长,一般2-3天才引起鼠类中毒。此类灭鼠剂必须让鼠类多次取食,积累中毒。对人、畜毒性小,也不易引起非靶标动物误食中毒,并且有特效解毒剂一维生素K1,如若误食中毒,维生素K1需要连续服用几周或更长时间,而不是用几天就停药。
抗凝血灭鼠剂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初出现的杀鼠灵、敌鼠钠等属于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慢性毒力强,急性毒力低,因此,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有效方法是饱和投毒法:毒饵必须足够让鼠取食,以后每天检查,吃多少补多少,吃光加倍补充。但因其多次投药的繁琐劳动及长期、连续使用而逐渐引发抗性的缺点使其使用受到限制。70年代以后是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发展的黄金时代,如大隆、溴敌隆等,慢性和急性毒力相当,都比较强,多次投药和一次投药均可。既能杀死一般鼠类,又可消灭抗性鼠。
抗凝血药物的毒饵浓度通常在0.005%^-0.025%之间,毒饵的适口性好、潜伏期长是导致这类药物生物活性极好的两个重要因素。
常用抗凝血灭鼠剂:
杀鼠灵:第一代抗凝血剂,是第一个被推广使用的慢性药,主要作用机理,一是能降低血液凝固能力,二是能损害毛细血管,使其变脆,容易破漏,从而导致严重内出血而死亡。中毒后仍会感觉到口渴饥饿,取食后一般从第三天开始,内部出血症状出现,老鼠感到虚弱,在第五天到第七天死亡较多。一次取食,对褐家鼠半数致死量达186mg/kg,取食毒饵五次时,半数致死量仅为1mg/kg。因为中毒后有足够时间爬回洞里,所以外面见到的死鼠不会很多。杀鼠灵适口性好,对褐家鼠浓度0.005-0.025%,对黄胸鼠和小家鼠0.025^-0.05%,舔剂用0.5-1.0%二浓度超过0.05%时,适口性大减。
杀鼠迷:第一代抗凝血剂,对鼠类急性毒力比杀鼠灵强。常见产品有拜耳公司在中国销售的立克命。适口性好,习惯使用浓度为0.0375%,而0.75%母粉可作为舔剂。褐家鼠一次取食的致死中量为16.5mg/kg,五次取食时为0.3mg/kg,对禽类和鱼类毒性低。
澳敌隆:第二代抗凝血剂,适用于对杀鼠灵产生抗性的老鼠。毒力强大,急性毒力比杀鼠灵高143倍,因此是具有单剂量的特点的抗凝血灭鼠剂。大鼠急性口服致死中量为1.125mg/kg,小鼠急性口服致死中量为1.75mg/kg。使用澳敌隆灭鼠,不需要使用急性灭鼠剂时必须投放的前饵,只需1-3天即可产生高效,省时省力,是第一代抗凝血剂不可比拟的。 溴敌隆适口性好,浓度一般为0.005%,体内残留少,二次中毒危险性小。家禽对溴敌隆比对杀鼠灵或氯敌鼠敏感,因此在饲养场使用应特别小心。
大隆(溟鼠灵):除了具有香豆素的基本结构外,还加上了杀鼠迷及溴敌隆的部分结构,成为结构较复杂,合成成本高的灭鼠剂。大隆是抗凝血剂中毒力最强的一种,急性毒力是杀鼠灵的715倍,毒力超过了第一代抗凝血剂及大部分急性药,因此投放一次大隆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毒杀效果,但对非靶标动物很危险,要慎重使用。大隆适口性好。鼠类不拒食毒饵,但作用速度仍比较缓慢,如果按照饱和投毒法投饵,建议隔4^-7天投饵一次,避免毒饵及人力的浪费,鼠尸内的大隆也不会超量太多。
杀它仗:是第二代抗凝血剂,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与大隆近似,不同的是分子中不含溴原子而改为了氟原子,其急性和慢性毒力都很强。杀它仗对产生第一代抗凝血剂抗性的鼠类依然有很强的毒性,适口性很好,对非靶标动物急性毒性较低,对狗较敏感,二次中毒较严重。
敌鼠、敌鼠钠盐:国外用敌鼠,国内用敌鼠钠盐。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慢性药。敌鼠钠盐对小白鼠急性经口致死中量78.5mg/kg,慢性毒力0.81mg/kg,是第一代抗凝血剂,敌鼠钠盐适口性比杀鼠灵差一点,最好采用0.025%的毒饵,超过0.025%会影响适口性。毒饵投放不能有2天以上的间隔,否则鼠类耐药力显着增强,甚至产生抗药性。是第一代抗凝血剂中对黄胸鼠效果最好的一种,狗、猫、兔、猪对其均较敏感。

图3-11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

图3-12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
另外,用于灭鼠的方法还有熏蒸灭鼠。是指使鼠类经呼吸道吸入有毒气体致死的一种方法。目前使用的熏蒸剂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化学熏蒸剂,如常用的氯化苦、磷化氢、磷化铝、磷化钙、氰化氢、溟甲烷等。
另一类是各种烟剂,就是利用鼠类大都喜欢穴居的习性,严密堵塞鼠类洞口,使烟剂在这个管状小空间内产生高浓度的烟来熏杀鼠类,使其窒息而死。因烟剂带有强制性,所以,对鼠洞内的鼠类,甚至蚤和蜂等都有较好的灭杀效果,是大面积消灭野鼠的较为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