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类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蚊科。蚊科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400多种,我国据资料记载有290多种,分属于按蚊亚科、库蚊亚科、和巨蚊亚科,14个属和36个亚属,其中对人类危害最大,也是常见的有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这些蚊虫是传播疾病的主要媒介。
 
  杭州地区据以往调查7属48种,其中常见的有5属11种。
图3‐22 伊蚊
 
  按蚊属:中华按蚊。
 
  库蚊属: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贪食库蚊、迷走库蚊。
 
  伊蚊属:白蚊伊蚊。
 
  曼蚊属:常型曼蚊。
 
  阿蚊属:骚扰阿蚊。
 
  一、蚊类的危害
 
  蚊虫是重要的卫生害虫,它们不仅刺吸人血,而且是多种严重疾病的传播媒介,由蚊虫传播的疾病在我国有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四类。在我国还有黄热病、东马脑炎、西马脑炎等百种人畜疾病。
 
  淡色库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班氏丝虫病的重要媒介蚊种。
 
  三带喙库蚊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和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之一。
 
  白蚊伊蚊为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种,同时也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
 
  埃及伊蚊为登革热的主要媒介,也可传播黄热病。
 
  中华按蚊是疟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微小按蚊是我国南方山区疟疾的重要媒介,也可自然感染班氏丝虫。
 
  嗜人按蚊是我国疟疾最主要的媒介蚊,也是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并对班氏丝虫也具易感性。
 
  二、蚊类的生活史
 
  蚊虫属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蚊虫的卵在水中孵化,幼虫和蛹在水中生活,只有成虫在陆地上生活。蚊虫一生有三个时期在水中生长、发育、离开水就不能生存。
 
  卵:雌蚊产卵于水面,有的种类可产在潮湿的土壤表面(伊蚊)。产卵后,其孵化时间因蚊种和温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在适宜温度下(27度)卵大多数在2-3天中孵化。
 
  幼虫(又叫孑孓):幼虫发育分为4龄,刚从卵孵化出的幼虫为1龄,蜕皮后为2龄,幼虫共脱4次皮,前3次依次成为2、3、4龄幼虫,第4次脱皮后变成蛹,在水温25度时一般幼虫发育时间在6-10天。
 

图3‐23 蚊类卵、幼虫和蛹

  蛹:四龄幼虫脱皮后变成蛹,停止摄食。蛹如“逗号”状,在适宜温度(27度)时经1-2天就羽化成为成蚊。
 
  成虫:交配和群舞:蚊虫必须雌雄交配后才能繁殖,群舞被认为是交配行为,一般在日出前(黎明)和日落后1-1.5小时(黄昏)二个小时进行。群舞的时间黄昏最长,约65分钟,黎明约半个小时,群舞常出现于水面上或离地数尺高的空旷地方,或在树林的、建筑物,行人及某种物体上面,群舞形成常于空间、光线、声音有关。多数蚊虫一生只交配一次,但白蚊、伊蚊可交配多次,一般蛹羽化成成蚊后20小时左右即可交尾。
 
  食性和营养:蚊虫的食性雌雄有别,雄性以植物汁液为主,雌性可广泛吸取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动物的血液,雌蚊必须吸血才能产卵,随着胃血的消化,卵巢逐渐发育,发育成熟后即开始产卵,两者相互协调,形成生殖营养周期。产卵后再吸血,继续进行生殖营养周期循环。
 
  三、形态特征
 
  蚊虫的成虫与其他昆虫用于,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与其他近缘昆虫的主要区别在于特化的适于刺吸血液的针状口器。蚊虫的翅、翅脉和身体大部分都覆盖着鳞片。
 
  蚊虫的头近球形,两侧有1对很大的复眼,两复眼间的额区着生一对触角,额的前方唇基处生一针状口器。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合并而成,中胸很发达,生有1对翅,后胸有1对平衡棒,各胸节都有一对足。胸部两侧各有两个气门,即前气门和后气门。腹部由10节组成,2‐8节构造简单而且相似。两性腹部节Ⅷ以后的各节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称为尾器,雄性尾器十分复杂,是鉴定蚊种的重要依据。
图3‐24 蚊虫全图
图3‐25 三类常见蚊虫形态
 
  四、成蚊的栖息习性
 
  成蚊栖息场所大致分为四类。
 
  内吸内栖型:蚊子夜间入室(人房、畜圈和鸡舍)吸血后大部分留于室内消化其血液并发育卵巢结卵,等成熟后飞到户外产卵。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属此型。
 
  内吸外栖型:夜晚进入室内吸血,吸血后做短暂停留或立即飞出室内到野外栖息,如大劣按蚊,中华按蚊属此型。
 
  外吸内栖型:此类蚊虫夜晚在外吸牛血,而黎明飞入室内栖息。如我国海南岛的速定按蚊。
 
  外吸外栖型:此类蚊虫在野外吸血,并在野外栖息。如我国凶小库蚊、黄色伊蚊等。 成蚊有其稳定的栖息场所,如中华按蚊白天多气息于牲畜圈,并以牛舍为主,为城郊畜棚优势种群;白蚊伊蚊多栖息以室外竹林、树丛中;淡色库蚊不论在城区或郊区都以人房为主要栖息场所;二带喙库蚊、致倦库蚊和迷走库蚊均以室内为主要栖息场所;三带喙库蚊则以猪棚为主要栖息场所。蚊虫栖息的习性也受到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外界低温时室内蚊虫就增加,温度高时就减少。在野外,栖息在桥洞、土穴、灌木丛、草丛等较湿环境的蚊数要比干的环境多数倍。 五、成蚊的孳生习性
 
  蚊虫虽然都生长在积水中,但不同的种类往往孽生在不同类型的积水中,例如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多孽生在大型积水,特别是天然积水中;淡色库蚊孽生在污水型的积水中,而白蚊、伊蚊、埃及伊蚊等则孽生在小型积水中。蚊虫的孽生环境是对蚊虫防治工作的先决条件。
 
  在城镇中各类水体类型有:
 
  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等。
 
  ① 各种小型积水:居民小区及单位的内、外环境的各种缸、罐、坛、瓶、盆、桶、轮胎、盆景、水池、喷水池及高层建筑的平台积水等,还有各种丢弃物积水等。
 
  ② 河道、湖泊、水塘、水田等大型水体和下水道、水沟、低洼积水等。 ③ 建筑工地、酿造行业、废品收购站等重点单位。
 
  ④ 旅游景点、假山、树竹洞、盆景托盆、小沟、小型水池及游人丢弃的各种空罐、空瓶等。
 
  ⑤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防空洞、地窖等。 城镇蚊虫孽生类型:
 
  田塘型:主要包括稻田、沼泽、湖泊、水库、池塘等大型水体,这类水体也属静水型。孽生这类水体的蚊虫
 
  缓流型:包括溪流、灌溉渠、泉洞等水体,孽生在这类水体岸边草丛缓流中的有微小按蚊。
 
  污水型:包括地面洼地、阴沟、沙井(窨井)、污水沟、污水河道等水体,孽生在这类水体的蚊虫主要有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容器型:包括人工容器、植物容器及特殊容器中的积水。
 
  人工容器包括缸、罐、坛、瓶、盆、桶等;植物容器包括树洞、竹洞等;特殊容器包括轮胎、盆景、假山等。
 
  孽生在这类水体的蚊虫主要有白蚊伊蚊、埃及伊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项目

享生场所类型

代表蚊种

静水

1.湖泊

2.水库

3.沼泽

4.稻田

5.泉潭

6.池塘

7.河滨

8.河床积水

中华按蚊(岸边)

中华按蚊、三带碌库蚊

中华按蚊、三带嚎库蚊、盐泽伊蚊

中华按蚊、三带咏库蚊

林氏按蚊、马来库蚊

中华按蚊、三带嚎库蚊

中华按蚊、三带咏库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污染)

库态按蚊

缓流

1.溪流

2.灌溉沟渠

3.泉涧

微小按蚊、溪流按蚊

微小按蚊

多斑按蚊、艾氏按蚊

地面积水

1.洼地积水

2.土井

3.土坑(淡潭)

4.蹄印等

刺扰伊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迷走按蚊

迷走按蚊

地面污水

污水地、臭水沟等

骚扰阿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容器积水

1.家庭容器

2.植物容器(树洞、竹筒、叶腋等)

3.特殊容器(轮胎等)

4.石穴

白纹伊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白纹伊蚊、杵蚊、巨蚊、钩蚊、局限蚊、领蚊  

白纹伊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棘刺伊蚊、东乡伊蚊(盐水)

表3‐3 我国蚊类的孳生场所及其代表种类

  六、蚊虫的季节消长
 
  蚊虫的季节分布与温度及雨量有密切关系。根据杭州市区多年来的观察,一般在三月初发现蚊卵,三月中旬出现第一代幼虫,六月初出现第一高峰,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由于高温酷热,相对湿度低,成蚊寿命短,密度下降,九月、十月有上升形成第二高峰。蚊虫高峰季节平均气温一般为22.8-24.3度,雨量高峰与蚊虫高峰基本一致,雨量多,积水必多,湿度也高,因此蚊虫孽生的机会也就更多,成蚊的寿命更长,蚊虫寿命在温度、湿度适宜时,雌蚊2-3周,雄蚊1-2周。
 
  三带喙库蚊季节高峰在六月,九月出现次高峰。以幼虫越冬。
 
  白蚊伊蚊是容器型蚊虫,幼虫孽生在积有雨水的缸、罐、盆、竹筒、树洞等小型积水中。全年的季节受降雨量影响,幼虫在雨季中出现高峰,成蚊在雨季末或雨季后出现高峰。白蚊、伊蚊以卵越冬。
 
  中华按蚊全国各地均有,杭州市在三月出现,五、六月出现高峰,七、八月逐渐减少,十一月末进入越冬。中华按蚊以成蚊越冬。
 
  七、重要媒介蚊种及其形态特征
 
  1、嗜人按蚊:雌蚊触须较细,末二白环宽。翅前缘脉基部一致暗色;V6有2个暗斑,后跗节仅有窄端白环。侧膜上无“T”型斑。幼虫头毛2‐C单枝,3‐C树状,近基部分多枝。胸毛1‐P单枝或末端分2‐3枝。卵甲板窄,约为卵宽的7%‐10%。幼虫喜孳生多水草、有遮荫、水质清而富有沙面的水体,如稻田、灌溉沟、渠、小水潭等,也可在茭白田、苇塘等内生长。常与中华按蚊孳生在一起。

图3‐26 嗜人按蚊

  雌蚊主吸人血,也可吸牛血。吸血活动开始于日落后1h,活动高峰在午夜前后。具有内栖性,以卵和成蚊越冬。
 
  嗜人按蚊对间日寄生虫和恶性寄生虫均易感,是我国疟疾最主要的媒介蚊。此外,也是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并对班氏丝虫也具易感。
 
  2、中华按蚊:翅前缘脉基部有散生淡鳞,V5.2缘缨白斑明显;腹侧膜有“T”型暗斑。幼虫与嗜人按蚊无明显区别。卵甲板很宽,约占卵宽的45%。幼虫多孳生在阳光充足,水温较暖,面积较大而静止的水中,如稻田、秧田、苇塘、灌溉沟等。成蚊偏嗜畜血,兼吸人血。一般在夜间侵入人房,吸血后于黎明前飞离。以成虫越冬。
 
  中华按蚊是疟疾的重要媒介,特别在水稻种植区,是疟疾维持低度流行的重要或唯一媒介。在我国,中华按蚊亦是马来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3、微小按蚊:雌蚊盾片中部无鳞片或仅有毛状鳞;触须具3个白环,V6无缘缨白斑;幼虫头毛2,3‐C单枝,腹节3‐7前背片特大,包围后背片。雌蚊的嗜血性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在我国,由南向北,刺吸人血的比例越小。
 
  微小按蚊是我国南方山区疟疾的重要媒介。此外,也可自然感染班氏丝虫。
  图3‐27 中华按蚊
 
  4、白纹伊蚊:盾片中央有银白纵条,翅基前有一银白宽鳞簇。幼虫栉齿基部具细繸,尾鞍不完全。白纹伊蚊属半野生种类,幼虫主要孳生在竹筒、石穴、树洞、旧轮胎、缸罐等容器积水中。成蚊喜吸哺乳动物血液,通常在孳生场所附近活动,刺叮活动在白昼和黄昏进行,通常在白昼追袭人群。白纹伊蚊以卵越冬或度过旱季。
 
  白纹伊蚊是东南亚传播登革热和基肯贡雅的次要媒介,在我国是登革热的媒介之一。
  图3‐28 白纹伊蚊
 
  5、埃及伊蚊:盾片两肩侧有一对长镰刀形银白斑,雌蚊唇基有一对白鳞簇。幼虫头毛5‐7‐C均为单枝,栉齿中刺基部有发达侧齿,体无星状毛。埃及伊蚊是典型的家蚊,雌蚊在孳生场所附近吸血。幼虫孳生在室内外缸罐、花盆、罐头盒、椰子壳等容器积水中。
 
  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黄热病、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基肯贡雅、立谷热等虫媒病毒的重要媒介。
 
  6、刺扰伊蚊:跗节有基白环,前足和中足股节前面褐色而杂生淡色鳞,形成麻点。幼虫头毛6‐C通常分1‐2枝,栉齿长,末段形成一大中刺。幼虫广泛孳生于土坑、浅潭、池塘、沼泽、稻田等处。在北方,是早春最早出现的种类。雌蚊主要刺吸牛、马等家畜血液,兼吸人血。以卵越冬。
 
  在我国,曾从刺扰伊蚊体内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被认为是乙脑可能的媒介。
 
  7、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这两种蚊分别为尖音库蚊淡色亚种和尖音库蚊致倦亚种,它们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很相似。淡色库蚊雄蚊尾器阳茎侧板腹内叶处伸部分宽,呈叶状,背中叶末端平齐或圆钝;致倦库蚊与淡色库蚊的区别在于背中叶末端稍尖。二者幼虫均孳生于污水坑、污水沟、水塘、水田、容器积水等处。成蚊栖息在人房、畜棚、树丛、防空洞等处。成蚊嗜吸人血、检吸畜血,属黄昏型,一般在黎明和黄昏有两个活动高峰。这两种蚊虫是我国北方和南方城市中的优势种类。
 
  二者分别为我国北方和南方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此外,淡色库蚊还被认为是乙型脑炎病毒的可能传播媒介。
 
  8、三带喙库蚊:头顶竖鳞暗色、平齐,盾鳞暗棕色,雌蚊食窦甲齿纤维状;幼虫7‐Ⅰ分2芒枝,栉齿末端圆而有繸。幼虫孳生在较清洁或稍污染、静止、面积较大的水体中,如
 
  稻田、池塘、沼泽、灌渠、洼地等。成蚊夜间活动, 典型的黄昏活动的蚊种,在日落后1h出现刺叮高峰;三带喙库蚊嗜吸畜血,尤其是牛、马和猪血,兼吸人血。在南方,三带喙库蚊经年活动。以成蚊越冬。
 
  三带喙库蚊已证实是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疾病能否发生或流行,与该蚊的密度密切相关。
  图3‐29 三带喙库蚊
 
  八、蚊类综合治理
 
  1、 化学防治
 
  是指通过使用化学杀虫剂对虫害进行控制消除,如:蚊香、室内外空间喷洒、室内外滞留喷洒、各类型水体灭孑孓颗粒、对蚊帐等物品进行药物浸泡处理,迅速降低区域内蚊类种群密度。
 
  成蚊多在商业客户区域危害,滋扰消费者,给客户带来严重的困扰,化学防治虽能消除一部分成蚊为害,同时大量的使用化学药剂也给环境带来负担,污染建筑、家具,甚至食品、水体等,化学品的使用存在着一定风险;从根本上解决蚊类孳生问题还要从控制、消除孳生地着手,一般药物灭成蚊只是辅助性的措施。
 
  蚊类的卵、幼虫、蛹三个虫态都生活在水中。针对蚊类的特点有以下多种化学杀虫方式:
 
  灭蚊幼缓释剂:向水体中投放化学成分或生物成分的缓释剂,药剂在水体中缓慢释放,可不断杀死水中幼虫(孑孓),如倍硫磷颗粒剂、双硫磷颗粒剂等。
 
  蚊香:包括电蚊香、液体蚊香、蚊香盘等,常用有效成分为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加热或点燃挥发后可以熏杀成蚊。适用于一般家庭、公共场所等各种区域使用,安全、便捷。
 
  室内空间喷洒:包括超低容量喷洒和喷雾罐喷洒。有效成分为拟除虫菊酯类,药液在空间接触蚊类,触杀成蚊。超低容量喷洒需使用专门的药品与器械,成本比较高、持效期短,药雾消散后便失去作用。常用的超低容量药剂如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列喜镇(10.4%氯菊‐烯丙菊水乳剂),国产的有12%希丙﹒氯菊悬浮剂。
 
  室内外滞留喷洒:常用的有2.5%溴氰菊酯乳油剂、15%胺氯菊酯乳油剂等速杀效果较好的菊酯类药剂。通过对蚊类可能停歇的区域或小型孳生水体做滞留喷洒可以起到局部区域长期预防蚊类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降低蚊类在区域内的滋扰,是较常用的室内区域灭蚊方式。
 
  灭蚊喷洒技巧:蚊类经常停靠的室内桌椅沙发背面、底部,室内墙角,花草叶子背面等阴暗较低的位置及花盆托盘、室内排水沟等小型水体。
 
  2、 物理防治
 
  是指通过各种物理性的设备、措施消除害虫的方式。如室内外捕蚊器、灭虫灯、驱蚊器、纱窗、门帘、风幕机,用于监控并在一定水平上降低区域内蚊类种群密度。
 
  风幕机防蚊风速要达到17米/秒,地面风速至少10米/秒,风幕机宽度大于门宽,风向斜向外30°。
 
  防虫胶帘选用黄色对蚊蝇的驱赶效果最佳,胶帘之间要有重叠50%,胶帘与地面缝隙小于10mm,与墙体之间重叠50%;尽量使用双开式胶帘。
 
  防蚊纱窗孔眼数大于40目,防其它小型害虫标准可增至0.75mmX0.75mm以下大小孔眼。
 
  光触媒灭蚊灯可用于室内外灭蚊,其原理是使用特定波长的紫外光吸引蚊类,光触媒介质将空气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内置的旋转风扇产生的涡流使蚊类被吸入碰撞风干致死。另外,还有常见的脉冲式灭虫灯、粘捕式灭虫灯(前面章节已有详细介绍,本文不再详述)。
 
  3、环境整治
 
  环境卫生宣传管理、清除各类型积水、定期更换水池水或使用循环水、可适当放养鱼类、污水应进行清淤去污治理、清扫绿化带,破坏蚊类孳生地可明显降低室内外蚊类密度。
 
  4、生物防治
 
  洁净积水及缓流型水体或鱼池可投放生物灭孑孓制剂,污水及集水池可投放安备(倍硫磷)灭孑孓颗粒,也可以在景观水体中放养柳条鱼、青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