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动物界中数量最庞大的类群,在自然史演变的过程中它能存活并繁茂起来,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其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所形成的适应能力。特殊的繁殖能力和各发育阶段所具有的特异的适应性,是其存活与种族繁衍的基础。
 
  通常所讲的生活史,就是这种已经适应了的发育的过程和不同种类所具有的发育特征。
 
  个体发生(ontogenese)的起点是已受精的卵。这是节肢动物发育的特征之一,即它们都是卵生。 虽也有直接由母体产了幼体的“胎生”,但这只不过是“胎儿”在卵即将产出前在母体内孵出而已。有的学者把昆虫的个体发育,在个体上表现的不同发育阶段逐其形态变化,划分为4个时期:
 
  一、胚胎发育期(embryogenese)即由卵到一个能独立生活的幼体所完成的全部过程。从第1次卵裂到初龄幼虫破卵而出。
 
  二、幼期发育或胚后发育(postembryonale)即从胚胎发育完成之时起,至成熟形态(成虫)完成时止。
 
  三、生殖期(postemergence)幼期发育完成,成虫羽化后进行配偶繁殖的时期。
 
  四、衰老期(seneseenee)也即趋于自然死亡的时期。
 
  上述4个阶段的胚后发育期的幼期阶段是变态发育阶段。幼期发育阶段是以蜕皮为标志,即蜕一次皮就完成一个阶段的发育。在幼期变态发育的过程可分为2种类型:
 
  半变态(hemimetabola)即不完全变态,其幼期发育中只有幼虫和若虫期而没有蛹期。在这一类型中,又可因幼期形态及结构与成虫形态及结构相异的程度分为古变态(Palaeometaboal)、表变态(epimetabola)、异变态(heterometabola)及新变态(neomatabola)等。缨尾目(Thysanura)、晴蜓目(Odonata)、绩翅目(Plecoptera),及虱目等皆属这一类型。蜱螨目也是如此。
 
  全变态(holometaboal)在活跃而取食的幼虫发育阶段,经几次蜕皮后,出现一个以静止而不取食为特征的蛹期,即全变态。这一类型在蛹期前的幼虫阶段,可以蜕皮次序来划分幼虫发育的龄期,并可根据其附肢恃征将其幼虫分为原足幼虫、多足幼虫、寡足幼虫和无足幼虫等。
 
  全变态类的蛹可分为强颗蛹(即有骨化强的上颗作为破茧工具)类,如脉翅目、毛翅目、长翅目及原始的鳞翅目昆虫;非强颗蛹(即无骨化或活动上额)类,这类蛹的发生方式又可分为以下3种:
 
  离蛹(Pupa exarata)附器不骨化,不活动,但也不与体躯粘连,成卑羽化时,一般都从蛹壳中脱出,蚤目、鞘翅目和捻翅目的多数及膜翅目属此。
 
  围蛹(Pupa coarotata)实际上也是离蛹的一部分,其成熟幼虫前期幼虫蜕皮不脱落,而形成色素沉积变硬的筒状蛹壳,成熟幼虫在其中蛹化。这是环裂类(CyclorrhaPha)的双翅目昆虫所特有,如蝇类。
 
  被蛹(Pupa obtecta)化蛹时形成触角鞘、翅鞘和足鞘,均通过已硬化的蜕皮液粘连于体躯上。在成蛹前吐丝织茧,羽化时成虫破茧而出。鳞翅目、双翅目及鞘翅目的部分种类属于此。
 
  上述是昆虫发育的部分主要特征,也是节肢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发育与变态是受内分泌的调节,分泌激索的主要组织是脑神经分泌细胞、前胸和咽侧体。脑分泌细胞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周期活动分泌脑激素。脑激素主要是结晶性多肤,可活化咽侧体,使之分泌保幼激素,又可活化前胸腺,使之分泌蜕皮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是调节昆虫生长,成熟的两类激素。这两类激素协同作用,使昆虫幼虫蜕皮、成长而不发生变态,随着幼虫的长大,咽侧体缩小,所分泌的保幼激素也减少,直至停止分泌。在蜕皮激素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成虫器官芽就形成而发生变态,蛹化后前胸激素也退化, 羽化成虫后生殖腺渐次成熟,咽侧体又增大分泌出有促性腺作用的激素,以至影响代谢、卵巢发育及卵黄积累等。
 
  发育与变态是受各种内原因素的决定作用,但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常常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低温可能间接地通过对活动的抑制作用,使幼虫成虫蜕皮时间延缓。营养不良可影响幼虫的成长,甚致作用于成虫的发育,如雌性职蜂和蜂后等的多态现象或畸形的产生等。
 
  外界环境因素和食物条件的作用,在不同种类发育过程中均产生不同的适应方式,滞育与越冬,以及夏眠等均是。如蜂类的发育史型,某些种可因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行为滞育又可发生形态滞育,以至出现同一蟀种有一年发育史型,又有2年发育史型的差别。如安氏革蝉(Dermacenter ander- soni)通常属于2年发育史型,在温暖条件下也可1年完成,又因其耐饥力强,可以二次越冬,因而发育又可延长到3年。至于外界环境条件对死亡率的影响那就更为明显了,但作为个体发育的特征,其衰老的过程仍是具有种类间的特征,当然作为一个种的寿命,只能在平均寿命的意义上来谈。而节肢动物的寿命都是短促的,尤其是某些不取食的种类,其成虫寿命更为短暂,如蚌游目或倍蚜科、根瘤 蚜科的性蚜,在产卵或交配后的极短暂时间内即死亡。鞘翅目鳃角组的许多种类的寿命可长达数年,同翅目蝉科的17年蝉(Magieieada septemdeeim)的生命周期竟长达17年之久。蚊、嵘等吸血双翅目昆 虫成虫的寿命通常在2周左右。这种具有一定遗传特性的寿命,无不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并具有流行病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