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车轮缓缓驶过,历史的印迹清晰留下了。67年间,爱国卫生运动带走了荒蛮、落后,留下了文明、开放,带走了“脏乱差”,留下了“洁序美”。优良传统正在形成,需要一代一代接续传承下去。今天,来给大家讲讲爱国卫生运动的相关知识。
 
  ——起源于战争 是重大政治任务
 
  爱国卫生运动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被提升为政治任务的高度,并且这项群众性的“运动”长达67年,一直延续到今天。
 
  爱国是核心,卫生是根本,运动是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担任首任中央爱国卫生委员会主任。
 
  1952年2月29日,美国出动共14批148架次飞机侵入我国安东、抚顺等地,播散带有细菌、病毒的昆虫,对朝鲜和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为了反对细菌战,毛泽东主席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3月14日,政务院(当时最高的中国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构)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3月19日,中央防疫委员会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布反细菌战的指示,要求各地组织开展灭蝇、灭蚊、灭蚤、灭虱、灭鼠以及杀灭其他病媒昆虫的群众性运动。7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社论,指出爱国卫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1952年12月,中央防疫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一场全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53-1966年,即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当时政务院发出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要求着重抓好城市厂矿卫生,并把突击活动与经常保洁结合起来。随着工作的开展,不少厂矿成立了清洁队,并建立了卫生扫除日等各种制度,保持了车间、居室、食堂、厕所等内、外环境清洁整齐,从而使职工患病率逐渐下降,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956年,中共中央把“除四害、讲卫生”列入《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1957年9月20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的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195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就是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从除“四害”做起,普及卫生常识,破除迷信,消灭各种疾病和它们的根源,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960年,党中央在《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的著名口号。
 
  1966-1976年 ,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以“两管五改”为重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
 
  1978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求各地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把卫生运动切实领导起来。同年中央爱卫会指出当时爱国卫生运动任务是:城市重点整治环境卫生,农村管好水、粪,标本兼治。此后,中央爱卫会又总结推广“人民城市人民治”“门前三包”(卫生、秩序、绿化)“四自一联”(自修门前路、自通门前水、自搞门前卫生、自搞门前绿化,统一规划联合集资)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各地开展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8月在山东烟台召开的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现场经验交流会议。自此,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1979年6月11日,中央爱卫会、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迅速将各级爱卫会办公室建立健全起来,配备专职干部,促进各地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发展。
 
  1981年2月,中央爱卫会与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会、中国语言学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9部门联合发出《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这次活动明确把清洁卫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突破口。
 
  1988年,国务院决定将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89年3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国发[1989]22号),要求各级政府要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使卫生条件的改善及卫生水平的提高与“四化“建设同步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充分运用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方式,发动和依靠群众来解决卫生防病问题。”《决定》也明确了爱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方法是: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同时,《决定》确定每年4月为“爱国卫生月“。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利用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通过群众性的卫生活动,实实在在解决几个社会卫生老大难的问题,为全年爱国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到2019年已经是第31个全国爱卫生月,2019年活动主题为“共推‘厕所革命’共促卫生健康“。
 
  1989年以来,全国爱卫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活动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卫生城市标准,完善评审程序。1990年,国务院批准对455个城市进行卫生大检查,到1995年10月,共组织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检查评比活动,当时有155个城市被评为“卫生城市“,23个城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各地参与卫生城镇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截至2017年,全国累计命名国家卫生城市(区)328个,卫生县城(乡镇)累计1452个。通过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活动,形成社会卫生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争取到202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40%,国家卫生县城(乡镇)数量提高到全国县城(乡镇)总数的5%”。
 
  2003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治“非典”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要求,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开展了“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为取得防治“非典”工作的胜利作出了新的贡献。
 
  2004年以来,全国爱卫办承担了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农村改厕项目,到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83.8亿元,新建、改造2126.3万户农村厕所。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2014年12月,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不断改善城乡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66号),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爱国卫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国务院时隔25年又一次专题印发指导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文件。
 
  2015年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爱国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全国爱卫会部署开展2015-2020年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201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爱卫会印发《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积极探索健康城市建设有效模式,确定了首批38个健康城市试点市。
 
  2017年5月,全国爱卫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暨全国爱国卫生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了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
 
  2018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爱国卫生运动通过有效的社会组织,将中国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利,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是新中国卫生奇迹的主要经验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3年授予中国政府“健康(卫生)城市特别奖“,2017年对中国爱国卫生运动颁发”中国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
 
  回首新中国60多年来的健康发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关键在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走爱国卫生运动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执行面向基层、深入社区的工作方法,以及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大人民群众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道德,形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社会风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健康城镇建设、卫生城镇创建、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等为载体,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
 
  一是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卫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国家卫生城市比例达到46%,农村垃圾处理、卫生厕所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二是全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普及,健康生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三是疾病综合防控能力迈上新台阶。将血吸虫病等多种地方病、传染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成功抗击了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登革热、H7N9流感等突发传染病疫情。
 
  四是公共卫生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主动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实现了埃博拉出血热援非抗疫“打胜仗、零感染”和国内“严防控、零输入”的双重胜利。2016年11月成功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发布上海宣言,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验。
 
  ——开展健康城镇建设 爱国卫生运动承载新使命
 
  2017年6月23日,宣城市被全国爱卫会命名“国家卫生城市“。2018年宣城市委市政府将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进一步打造卫生城市”升级版“。力争通过几轮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使得全市逐步实现人人享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饮水、整洁的环境、优质的健康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体育)、普遍开展的健康促进、完善可及的健身场地设施、持续的公共安全保障(食品安全、职业健康、公共交通安全)、丰富多元的健康互助文化,不断巩固提升卫生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成果,通过建设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便捷、富有活力的健康城市、健康乡村,推进城乡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